告别尘嚣,踏上古道,来说说古时的交通大动脉
朋友们好!大雨刚过,大家都还好吧?雨后看到彩虹了吗?没看见也不要紧,至少让彩虹开在心里,那一定是通往希望的彩虹!
接连发布两篇丝路上的石窟,这一篇就换换口味,聊聊古道。
古道,顾名思义,就是古时候的交通道路,至今部分路段保存完好,古意盎然。
要说这古道,古时相当于咱们现在说的高速公路,是交通大动脉呢!
茶马古道、徽杭古道、唐蕃古道、夏特古道,朋友们听说过甚至走过很多古道吧?古时马蹄声声,昼夜不停,人来人往,火把游动,如今都已归于沉寂了。北京也有一处远近闻名的百年古道,那就是京西古道了,这篇,我们就来说说它。
北京一半以上的面积是山地,而这山地中门头沟地区的山总是充满了魅力,京西古道就是其中的魅力之一。自古以来,西北游牧民族、山区及平原农耕部落还有沿海渔业地区通过西山互有往来,时而又发生战争。北京西部山区人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物产资源丰富。把历史、地理、物产有机相连的是交通道路。近代公路、铁路修通前,在人类交往、军事、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活动中起过重要作用的道路,被人们称作古道,地处京西的称之为京西古道。
几年以来,京西古道也算是走过很多次了,当古道面临着开发,古道已不古,该是我静下心来品读曾经记忆的时候了。
从王平到圈门,眼前这条绵延十多里的山沟,不仅仅是京西煤业的发源地,也是从农耕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交汇点。清朝末年,为了给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提供蒸汽机车需要的燃料煤炭,1906年3月,詹天佑设计修筑了一条从京西门头沟木城涧煤矿到西直门的支线铁路——京门支线,翌年9月通车。
这条铁路到今天已经经历了110年风雨,历史用厚重浓郁的笔墨给门头沟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使得我们对这个被煤灰尘封的地方充满了好奇,忍不住要去追寻探索。
相传五代时期,有一个叫刘仁恭的地方首领从这里劈山开道,遇河搭桥,所以后人也将这条道称为玉河古道。古道过山脊的地方叫峰口庵。峰口庵也称峰口鞍或风口岩,清代是宛平王平社和玉河乡分界处,为古道重隘,现只剩残破的关城。
峰口庵庵口两侧是京西古道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同时风口庵也是四面观山的好所在。古时,出了这个门就算出了北京了。
峰口庵向西50米,古道又掩映在灌木丛中。钻出灌木丛,一片壮观的“蹄窝”阵赫然在拐弯处呈现。在距离关城西南不足二百米的山岗处,凹陷着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一百多个,这段小路是京西古道上蹄窝最为密集的地方。在古代,京西产煤的窑地因排水、提升等条件的限制,煤窑大多分布在峰口庵以西的山区,这就使得京西这条中路古道在夏秋之季几乎是全天候运行,作为必经之地的峰口庵更是车马云集,畜蹄日月不息地蹬踩踢踏,历经七八百年形成如此奇观,可谓是历史的见证。
望着那深深浅浅的蹄窝,我在心底感叹着,当年的驮队日夜川流不息的经过造就了今日古道上的奇景,这京西古道中最经典的蹄窝阵令人兴奋,而让人惊叹的,更是流年吧!
牛角岭关城位于门头沟王平镇韭园村东的山岭上,属京西最古老的“西山大道”上的重要关口。关城建在两山坡对峙之处,扼守着古道之要冲。在那过去的时候,没有火车道没有公路,如果想从北京去西北张家口内蒙什么的,除了居庸关方向,大体上,古人们都走西山山沟里的人马踩出来的道。当年的千马万驴,留下了深深的蹄窝。
古道边破烂的残墙,也曾经记载过当年的繁忙与辉煌,它座落在大角岭关城旁边不远的地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时代读过的马致远的作品,没想到描写的地方就在我从小生长的北京,而此曲中描写的场景就在京西古道上。如今的马致远故居已经整修一新,宁静中带着古朴与沧桑的韵味,不变的依旧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圈门过街楼是门头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圈门过街楼位于京西门头沟运煤古道,它所跨的那条沟就是门头沟,门头沟的区名即由此而来。
圈门过街楼,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当地惟一的三孔过街楼(其它过街楼都是单孔),而且它所跨的那条沟就是门头沟(即横岭至大峪的泄水沟)。因其地处京西古道,明清以来一直是一条繁忙的煤炭运输线,数十座煤窑位于过街楼周围及以西地区,楼上原本供着药王、文昌和关帝,过往商贾祈求身体安康、财源兴旺。
圈门戏楼,做工也细致考究,过去的二三十年前甚至更早年间,逢年过节唱大戏,都是窑主士绅出钱请戏班子,穷人百姓也跟着沾点光,看看热闹过过戏瘾沾点荤腥。
如今戏楼已被修复,发一组我于2010年及2016年分别拍摄的圈门戏楼维修前及维修后的对比照。建于明代的大戏楼两座房子连搭,分为前后台,前台一大间是悬山卷棚顶,后面那间是硬山顶。
回望古道,想象着当年这里的繁忙景象,昼夜不停,人来人往,马蹄声声,火把游动,仿佛都凝聚在了浮浮沉沉,起起落落的岁月里,唯一不变的,只有这一片崇山峻岭。
感谢关注,欢迎分享!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哦!